91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91看书 > 明末之铁血辽东 > 第173章 各怀鬼胎

第173章 各怀鬼胎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173章 各怀鬼胎

2017-06-15 作者: 郝高刘丁

第173章 各怀鬼胎

曹化淳:“奴婢也要捐吗?”其实曹化淳有的是钱,这几年跟着崇祯没少划拉银子,只是往外掏钱谁也不愿意。

崇祯见他畏手畏脚的直言道:“你也自然要捐。你多什么,你也不是来的大爷。”

曹化淳最后扣扣索索的说出:“那么跟大学士一样捐二千两吧。”

崇祯非常满意:“好!就是二千两。”

他的姑爷巩永固早就憋不住了,为国捐钱应当身先士卒,在战场上不能杀敌报国,就得多多拿出银两犒赏军士。

他进言道:“父皇,儿臣愿意捐资五千白银。”

崇祯大喜,这才是真正的自己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知道父皇为何事发愁,好样的。要是全国百姓,满朝文武都像你这么有觉悟,何愁天下不定啊!

徐高、王承恩两人合力捐五千两白银。

崇祯很欣慰的看着他们:“你们忒以勉强了?不要冷冲有钱人呢!”

王承恩回答道:“奴婢不勉强,大敌当前就是倾家败产,理所当然!”

崇祯:“好哇!慷慨捐助不吝啬,国难临头优劣分。集腋成裘御寒冷,知我的人非你们。”

崇祯把目光落在了周奎与陈演身上,他们二人可算腰缠万贯、腰肌劳损,腰间盘托出,肯定有的是钱,不妨我多卡巴卡巴他们。

“国丈、太师,你们快来捐呐!”

周奎、陈演二位一口同音:“老臣等各捐五百两。”

崇祯一听这话不大高兴:“国丈、太师呀!你二人各捐上十万纹银。”

“臣等俱是穷官,哪里捐得许多?十万银如同是要了老命,万把钢刀刺心头泪满衣襟。”

“你们的景况孤是晓得的。捐不起也要捐!捐的起更要捐,快来写上!”

实在无奈,二人每人只得拿出十万雪花细银。

咱们总是提到银子,那么古代到底花不花银子呢,如何区分古代的银子?

银子,白银的通称;亦指作为通货的银子或银币。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就是铜钱)。二是银子。三是黄金。现在的电视剧中,古人能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咱们这里采用的剧情需要,说少了不太好看,所以有一定的夸张成分。

崇祯很高兴,筹粮饷终须算大事安定,空有饷可是无有兵怎能出征?

李建泰给出个主意:“万岁不必忧虑,有饷何患无兵?万岁可将珠宝交与微臣,沿途招兵,誓死退敌!”

“依卿所奏。朕再赐尚方宝剑,孤王亲自饯行。金殿赐卿皇封酒,扫灭烟尘要小心。”

李建泰辞别万岁下龙庭。崇祯遥望旌旗两泪淋,不知道此番动用了无数钱粮可以荡平贼寇。

咱们单表国丈周奎,心里不爽,万岁要把军饷备,活活难死我周奎。老家伙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一进门就没好气,看谁谁别扭。

周夫人打内屋出来看到老头子如此火大上前问道:“国丈大人回来啦?”

“可不回来了,哎!实在要了我的老命了!”

“谁要你的命啦?告诉皇帝说,叫他给你报仇。”

“满朝文武,谁敢要我命?就是皇帝要我的命啦!”

“哎哟,皇帝要你的命啊!杀头呢,还是施绞呢?”

“去你的吧,怎么说这不吉利的话?万岁要捐我十万银子,你想岂不要了我的老命啊!”

“皇帝真要捐我们这么多银子?我们倒不如死喽!”

这时门官进门,启国丈:“王公公奉旨各府催捐。”

周奎一听气的说道:“要帐的来啦!这可怎么好?你回避了吧!”

王承恩带领锦衣卫来他们家催款。

周夫人看着王承恩说道:“要帐鬼都上这来啦!”“

王承恩看是她好言答对:“夫人何事苦伤悲?国丈呢,你可知道咱家的来意呀?”

周奎换了身便装出来迎接:“一定是万岁与娘娘差公公送珠宝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