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91看书 > 明末之铁血辽东 > 第118章 大战杏山

第118章 大战杏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118章 大战杏山

2017-05-25 作者: 郝高刘丁

第118章 大战杏山

吴三桂带领一万军马开赴锦州城,一路上自己的心情如同火烧,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锦州城营救舅父大人。

大队人马很快过塔山、连山,前方就是杏山,有探子禀报,说清军在杏山有埋伏,已经被我军查明。

吴三桂心里早就有所准备,知道松山与杏山的明军已经撤退至宁远,两处驻守有清军不足为怪。

那么提到杏山简单的解释一下,笔者曾亲自实地考察,了解了一下当时作战的遗址。

杏山,西距葫芦岛35公里,东距锦州20公里,距离松山10公里,位于102国道南侧。

山不足百米高,在这一小片平原地带,显得突兀。明代在山上筑一烽火台,称杏山驿台,扼守在辽西走廊的咽喉处,与松山等拱卫着重镇锦州。

墩台高约6米,直径在4米左右,中间夯土,外砌石头。现在只剩底部一圈石头,上部夯土,长着枯草。

明末,后金崛起,墩台烽火不息。

杏山上的古烽火台,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上有一城堡式古建筑,我还为此亲自考察,到了实地我当场断定为,此建筑就是古代战争期间或平时瞭望敌情时修筑的。

我问了当地人,当地老乡说那果真是“烽火台”,于是我决定攀上此山峰,到烽火台上去看看。山顶距平地约200多公尺,不算高吧!我经常攀登高山,故攀登此山自不在话下,如履平地,仅花了约20分钟就上得山顶。只见烽火台上有不少燕子在顶部筑巢,见有人上去,旋即飞走,唧唧地惊叫着。

我尽力不惊动它们,围着高约10米、直径约5米的圆柱形烽火台走了一圈,山顶上极陡,仅一小块空地,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滚下山去。为了留个纪念吧,我把木头棍子插在于烽火台中部,然后自拍了一张照。

极目远眺,只见四周皆是平原,远处有不少山丘,皆超不出该山峰。西南为山海关,东北为锦州,真若升起“狼烟”,则山海关守军便可远远望见,再阻敌于关门之外,也还来得及。下得山来,只见山下有一石碑,碑上有字为:杏山墩台,此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于此又拍一照,然后才回转市区。

不过遗憾的是,锦州杏山那个烽火台已经残破不堪,一看就知道政府对这种东西的保护程度了,杏山已经被采矿扒了一半了,留下了都是伤痕,无奈……

咱们书归正文;吴三桂攻打杏山有着自己的主意,他知道这仗该怎么去打。为了更有效的去除眼前这个‘障碍’,吴三桂命人把七门红夷大炮推过来,这七门红夷大炮是他特意在洪承畴那里争取过来的,目的就是对付杏山与松山和南山的清军,有了这玩意什么问题都不叫事儿!

此番明军共带来三十六门大炮,军都是进口货,不但可以布设在城头防守用,还可以架上轱辘攻城占山用。

吴三桂在杏山呆了好几年,对这里的地势地貌了如指掌,他来到高处对望杏山南面的深处,发现有不少旌旗在晃动,确实是清军的伏兵,不过吗,吴三桂产生了质疑。既然清军舍伏兵于此,应该采取隐蔽的办法,而为何暴露自己,莫非是疑兵不成?

吴三桂打小读过三国和兵书,知道什么时候用疑兵,他断言今日杏山清军乃疑兵也。

管他伏兵也好,疑兵也罢,先炸死他奶奶个孙子滴。命人把大炮摆设在距离杏山一里地处,成三十五度角射击。

一声令下,七门红夷大炮依次开火,进口这批次的红夷大炮炮身较短,炮口初速低于加农炮,仰角较高,弹道呈明显抛物线,有效射程较加农炮短,约为一里地左右。

七门大炮喷出七粒弹丸,轰隆隆的、震耳欲聋,脚下的大地一下被震得发抖,发射所产生的气体散布大片,周围被白烟笼罩。

瞬间设伏在杏山深处的旌旗被炸的粉粉碎,可奇怪的是并没发现什么清军的尸体。

吴三桂听报为之一惊,此中有诈,我们中计矣。

说个不好,只听得自己后面牛角号齐鸣,锣鼓震天,出现了清军的骑兵,铺天盖地而来,也不知道来了多少人马。

吴三桂一见不好,命令炮手压低火炮角度平射敌军,这就是红夷大炮的弱点,不善于野战,只打了一波流的炮弹,清军随即分散。

这时太阳挂在天空正直晌午,火药味t与烟雾尚未消散,埋伏在后面山沟里的清军军出动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