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攻击两大营
2017-05-15 作者: 郝高刘丁
第104章 攻击两大营
济尔哈朗、多铎、阿济格,三人商量如何攻打锦州城。经过仔细一分析,要想合围锦州,就必须把锦州城外围几处要塞拔掉,不扫清锦州城外围几个据点,恐怕攻打锦州难上加难。
那么祖大寿在锦州外围修建了那些据点工事,对保护锦州安全起到什么作用。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祖大寿为了保护自己的老巢,守卫这一亩三分地,不但加高加厚锦州城的城墙,还在外围十里开外的几个险要之处修建了要塞,总共用了三年之久。
祖大寿视察过小凌河,将小凌河河水延伸至锦城下只有二百米的距离,由西城一直延伸到南城,可以为锦州城的西面与南面提供天然的屏障。(现在锦州老城区的基本框架就是那时候打的基础,而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就是老城区的西北角,离小凌河距离不到三百米。)
祖大寿用心良苦可见一斑,修筑工事所花费开销颇多,钱从哪来,还得在广大贫困的人民群众身上搜刮。
锦州城西、城南有了小凌河、女儿河、南山作为屏障,还剩下城东、城北。
祖大寿经过实地考察,深思熟虑,又在城北与城东两处各安下
两座大营。我经过反复寻找,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两处大营现如今的位置;一处在锦州城北金屯、马家一带,另一处是在锦州城东百股一带。
这两座大营修建的有自己的特点;营外挖有一条深三米,宽十米的壕沟。明军知道满洲骑兵骁勇善战,只有挖沟才能玩的过敌人的骑兵。另外,祖大寿深知满鞑子很会打仗,特点就是围城打援各个击破,而明军特意挖的壕沟有一个突出的地方,采用两点一线的方案,将北面与东面连接起来。城北大营距离城东大营的距离大约在十几里地,即便是步兵跑步也可以在短短一刻钟内达到,有了这条壕沟作为屏障,可以避免被敌人分割包围。
祖大寿把血本全部投入到了这两座要塞上,将它们是为永久性防御工事。
永久或半永久是相对于时间而言的,永久可以理解为固定的,长期的,半永久也可以理解为暂时的,短期的。
永久防御工事本身不决定战斗胜负,但改变战场力量分布,对敌人来说最可怕的是被它导入人家预设的战场和战斗模式自己被对手腾出的更多机动力量牵制,而对自己最可怕的影响是丧失战斗意志和勇气,把自己固化在高墙深壕后面,失去了主动作战的动力。
从这一点看出祖大寿对皇太极研究的很透彻了。
那么这两座要塞何人把守呢?
祖大寿经过多方考虑,还是派出蒙古将领。看守东门的是吴巴什,守把北门的交给亚昆。
有的读者就问,怎么明军底下出现蒙古军队啊?岂不是引狼入室。
明朝初期的蒙古势力要远比清朝初期强大的多,元朝虽灭,但是那时一种游牧民族集体性的撤退而并非是覆灭,当时的元帝国在北方草原依然是统一的,元顺帝依然以大元皇帝的名义向四大汗国发号施令,而当时的明朝正面临一个户口减半,民生凋敝的烂摊子,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君王都会首先采取防御的政策,即先巩固住收复的河山,防止北元势力的卷土重来,集中时间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朱元璋的这一做法还是正确的。与此同时,朱元璋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攻措施,频繁的向漠北进攻,双方互有胜负,明朝在初期量力而行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打击,不但没有拖延恢复经济的步伐,反而是为北方地区争取到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而北元帝国则在这个过程里渐渐走向衰落,蓝玉的捕鱼儿海大捷可以说是彻底宣告了北元政权的覆灭,我们不应该忽视蓝玉的这场战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明朝对蒙古战争的一个转折过程,如果说再此以前,明朝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北元政权的话,那么从此以后,九边重镇的对手就变成了松散的部落首领。从军事意义上说,明朝在北部的军事威胁,可以说是大大减轻了,即便有为何显示敌军抵抗侵入的清军。蒙古又遭遇分裂,分成了大大小小几个国家。其中有一个小国举家来到大明,离着辽东很近,他们想并入大明朝,最先投靠大明。
以前想投靠满清,可当时满清实力很小,不被外人看好。最后朝廷加封一批蒙古人战将。
祖大寿还特意选拔了几位蒙古大将,吴巴什、亚昆就是二位出色非常出色的武将。亚昆为人实,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有半点怨言。而吴巴什有自己的鬼八卦。
这两座大营正好把背面和东面通往锦州的道路封死。不敢说又多么险要,只要满清过来不付出代价根本就不好使。
单表清军三位主帅,他们于二月份起兵,带着三万大军进发锦州城。济尔哈朗坐镇中军,多铎打头阵,阿吉格断后。
很快大军开赴到距离城东北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