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呢,舒云看起来却比较平静,这让刘盈比较惊讶。见刘盈神情,舒云叹了口气,说道:“你还小,却是不知道,母亲经历过的生离死别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早就习惯了!你大舅这一辈子,也算是求仁得仁,而且他也是功成名就,论起功名,即便是吕家先祖,也大抵如此而已,所以,也没什么可以遗憾的!”
刘盈想着自家表兄弟都返回了封国,心里琢磨着,等到自己登基之后,就将几个表兄弟召回长安,给自己做事,也好让母后觉得欣慰。
舒云并没有多猜测刘盈的心思,舒云如今烦恼的是匈奴那边的事情。
舒云一直以来,都对北边存了警惕之心,因此,她前几年的时候,就派人在雁门,上党,云中等郡打探匈奴那边的动向。也仅仅就是打探而已,再多也是不能了,毕竟,那时候,刘邦三五不时地就要战败一场,都得关中这边及时补充兵力乃至粮草,在这样的情况下,舒云能派出人关注匈奴的情况已经很不错了。
而就在之前的时候,舒云得到了消息,匈奴已经与月氏人联手击败了东胡,然后呢,匈奴人几乎是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大半的草原,而当年被秦国那边占领的河套地区已经有了大量匈奴人在那里修生养息,甚至正是因为有了河套地区作为他们缓冲的余地,匈奴人才得以在东胡人的压榨下成长壮大起来。冒顿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然后带领着匈奴人东征西讨,联合了草原上的许多小部族,还有西边的月氏人,将东胡人几乎是赶尽杀绝。
既然匈奴已经扫平了草原,那么,以冒顿单于的贪婪,他自然是要将目光投向中原的。
刘邦当初封赏群臣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匈奴人的问题,因此呢,他将自己的哥哥刘仲,现在是叫刘喜了,封到了代地做代王,这个时候的代地可跟刘恒时候的代地不一样,封国可是非常光大的,刘邦是想着,刘喜呢,毕竟是自己的亲兄弟,所以,将人封到那里去,为了老刘家的江山,他肯定是会拼命的。
除了刘喜之外,刘邦的另外一项安排,就是韩王信了,韩王信其实也叫韩信,只是为了不跟韩信混淆起来,干脆大家都叫他韩王信了!他呢,是韩国襄王的孙子,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张良的主君,当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景从,韩王信呢就是在那个时候,跟着张良,率兵恢复了韩国故地,然后呢就被封为韩王。
之后呢,他又因为张良的缘故,一直坚定地站在刘邦这边,因此,等到刘邦得了天下,他这个韩王的含金量就更高了,刘邦为了抵御匈奴的威胁,将韩国的封地增加了不少,毕竟想要人卖力,自然得给人足够的好处才行。
问题是,刘邦忽略了韩王信的能力,说实话,韩国宗室当年是真的不怎么样,好不容易出了个韩非,还是正统的王族,都不能用,被秦国那边捡了个便宜。
韩王信呢,本身也算不上有多少才干,他根本就是一路躺赢过来的。
韩国的王族,当初在被灭国之后,大多数都不得不被迁到咸阳,而韩王信呢,那时候只是庶出,因而得以逃过一劫,之后呢,张良一直在为复国而努力,等到有了机会之后,张良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找到了故国的君王之后,也就是韩王信,先辅助他打下了韩国,然后呢,才给刘邦效力。
韩王信呢,之后也没怎么经受过项羽的威胁,谁让项羽为了避免锦衣夜行,衣锦还乡了呢,韩国跟楚国压根没什么接壤的地方,当年三家分晋,韩国最后捞到的地方最小,也最靠近秦国,因此,那些年的时候,被秦国坑得最严重的差不多就是韩国了。
距离关中近,那就意味着,韩王信压根不可能去投靠项羽,他这边只要流露出一点意思,关中这边的大军就能先反手将他干掉,因此,他不管是出于对张良的信任,还是迫于实际情况,都只能站在刘邦这边。
因此呢,等到后来,论功行赏了,韩王信就算是捡着了最大的一块蛋糕,他的封国一下子变大了许多,这也意味着,当匈奴人占据了草原之后,他的封国直接就与匈奴接壤了。
韩王信心里发虚啊,他手里头就那么多兵马,麾下也没几个能征善战的,那些善战的兵马当初都派出去支援刘邦了,后来连同将领都被封了侯,自然不会再返回韩国来了。
因此,韩王信无奈之下,只得三番五次地派人去跟匈奴议和!这也是韩国的老把戏了,当初他们为了避免秦国三五不时地攻打自己,也是比较坚定的议和派。没办法,其他的国家之所以愿意联手攻打秦国,是因为他们跟秦国比较远,几乎没什么接壤的地方,可是韩国那真的是首当其冲。因此,割让土地城池什么的,韩国那边一直是最频繁的。
如今呢,不过就是故技重施而已!比起秦国来,韩王信觉得匈奴人其实更好对付,人家对于中原的土地没那么感兴趣,因为匈奴人根本不会耕种,他们只会放牧。所以呢,韩王信便拿着丝绸还有粮食之类的礼物,去找匈奴人议和。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次数多了,哪里还能瞒得过长安,刘邦一听,差点没气爆了,我让你做韩王,占据这么大的领土,是让你过去对付匈奴人的,可不是让你过去跟匈奴人议和的。
因此,刘邦自然要问罪,哪知道,韩王信是个胆子小的,居然二话不说,直接带着人投降了匈奴,然后,更让刘邦暴跳如雷的事情发生了,他二哥刘喜,一见匈奴人兵临城下,将自己的封国,自己的手下,什么都丢了,只恨爹娘少给他生了几条腿,二话不说,直接跑了!
刘邦简直觉得,自个被自己的二哥一巴掌扇了个响脆的。实际上,当初刘邦要册封刘喜做代王,也是有人反对的,而舒云就是反对的一个,舒云的反对意见就是,刘喜未必担当得起守土之责。毕竟,刘喜这些年来,压根没有担任过类似的职务,他如今也这把年纪了,早就没有多少血勇了,与其册封他,还不如将韩信改封到那里呢!
当然,以刘邦对韩信的芥蒂,他才不会将韩信册封到容易展露锋芒的地方呢,到时候,韩信再立下什么功劳,就更加控制不住了。
事实上,前一段时间的时候,就有人告密,说韩信想要造反,刘邦就一度想要拿韩信下手了,好在韩信呢,本身在政治上头也有些幼稚,刘邦在试探一番之后,就知道韩信大概也就是耳根子比较软而已,最终呢,只是削去了韩信几个县的封地,又剥夺了韩信的一部分兵马,然后呢,韩信造反的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
即便如此,刘邦也只是希望韩信就这么抑郁下去,最好赶紧去死,他好将楚国拆分掉,分给韩信的几个儿子,然后几代之后,韩信的后代也就没有什么威胁了!
既然如此的话,刘邦才不会将韩信放到关键的地方去呢。如今韩王信投降了匈奴,刘邦更觉得自己当日的选择非常正确,要是真的韩信也跟着投降了,到时候匈奴就更加难搞了!对于韩信的节操,刘邦根本信不过,毕竟,他当年就比较反复无常了。
不管怎么说,如今匈奴因为韩王信的背叛,还有刘喜的逃跑,已经快要入侵到中原腹地了,刘邦就算是忍者神龟,他也忍不了了。因此,刘邦几乎是第一时间召集了军队,就准备直接北上与匈奴作战。
舒云对于这一仗自然是赞同的,真要是让匈奴人占据了长城之类的那些郡县,北方那边本来大半就是平原,对于骑兵来说,那简直是如虎添翼,而汉军这边多半是步卒,到时候真的只能跟匈奴人搏命了。
实际上,对于在北方作战,舒云早就做了相应的准备,上辈子的时候,汉匈之间的战争就持续了好几年,许多经验教训都已经总结出来了,对付匈奴,一个呢,是需要骑兵,另外一个呢,就是需要注意气候。
北方的气候是真的比较寒冷,当年汉军之所以能够长期出塞作战,那是因为大面积种植了棉花,加上后来得到了匈奴人的牛羊之后,开始了毛纺作业,羊毛羊绒制作的衣服,手套,可都是比较保暖的,以至于到了后期,在漠北那里,全副武装的汉军比匈奴人还抗冻。
但是现在呢,中原没有棉花,也没有大规模养殖绵羊,因此呢,舒云之前只能叫少府用麻布填充丝绵,然后呢,又叫人尽力收购羊毛,制作成冒险,命少府那些工匠织成毛线手套。
事实上,舒云前几年在少府推动兔子的养殖,比起其他的牲畜来说,兔子其实好养活多了,而且繁殖非常快,兔毛,兔皮可都是好东西,兔子只需要吃草,一个月就能怀一胎,一胎就有好几个,总之,只要保持一定的清洁卫生,兔子的养殖其实是成本比较低,收益比较高的。
因此,这一次少府准备的手套,很多是兔毛和兔皮制作出来的,至于丝绵的那种,反倒是数量并不多。
暂时这些准备就已经足够了,毕竟,汉军并不打算追到长城外头去,而在长城沿线,最冷的时候,这些准备也足够了。
瞧见舒云准备好的这些,萧何又是对皇后一番称颂,刘邦如今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事实上,他早就知道,舒云当年就意识到,天下平定之后,大汉就要面临匈奴的威胁,之前他册封北地的彻侯还有诸侯的时候,舒云就开始建议派人收集北地那边的气候信息,如今天气已经开始转冷了,想要在这个时候与匈奴人作战,那么保暖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后勤准备妥当之后,刘邦就亲自带着大军北上了,刘盈送刘邦出了函谷关,回到了长安,他神情也比较凝重,在舒云的教导下,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变成了诸夏民族主义者。
舒云曾经给刘盈灌输过一个观念,那就是内战无英雄,外战无贼子。舒云之前就跟刘盈感慨,从战国时候开始,诸夏的百姓不知道有多少将性命丢在了诸夏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之中,实际上,这就是诸夏文明的内战,内战再如何,也算不得什么英雄豪杰,反而是始皇帝同意了中原,让诸夏文明也得以一统,这才是始皇帝最大的功绩。
只是秦朝二世而亡,中原再次陷入了内战,舒云将之前记录下来的各地的户籍记录给刘盈看了一遍,可以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头,整个中原大地,不知道多少人死于战乱,十室九空并不是什么虚话,而这些,实际上并不是必要的。
当年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要是能够修改秦法,或者说,对于新占领的六国地方缓缓图之,而不是一开始的时候,就直接施以严刑峻法,后来也就没那么多事了!
正是因为秦法严苛,六国百姓压根无法适应,稍有不慎,就会触犯刑法,然后呢,就沦为刑徒,被拉去修长城,修直道,修皇陵。而关中的那些老秦人呢,情况又不一样了,一方面他们早就习惯了,另一方面呢,他们常年耕战,身上有爵位有战功,这些都是可以抵罪的,因此,即便不小心触犯了秦律,他们也不至于落到要被拉去做苦役的地步。
只是六国一统之后,六国的百姓从哪儿弄什么战功,弄什么爵位呢?因此,最终直接陷入了恶性循环,律法越是严苛,反抗越是激烈;反抗越是激烈,律法越是严苛,大家愈发思念故国,哪怕故国其实也不好,但是,两个都很烂的情况下,大家也就宁愿选择不那么烂的一个了!加上六国贵族暗中煽风点火,这才导致了秦末的时候烽烟四起,而这种席卷了整个中原的战争,并不会因为某个人出身高贵就能置身事外,大家都身不由己。
若不是当时战乱的缘故,秦国的长城军团也不至于撤回关中前往平乱,而长城军团不撤回来,河套依旧是中原的,匈奴人也就不可能壮大起来,如今草原上的霸主说不得还是东胡人呢!
而天下好不容易平定下来,若是再让匈奴人从里头掺一手,那么只怕稍有不慎,中原又会陷入战乱之中,很显然,中原已经经不起这样的动荡了。
刘盈自然知道这一战的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不是他缺乏战争经验,他恨不得自己也跟着披挂上阵,对付那些匈奴人。
舒云看着刘盈的神情,她拍了拍刘盈已经不再像是以前那样单薄的肩膀,露出了一个安慰的神情。事实上,对付匈奴,如今顶多也就是将他们赶出中原,挡在长城外面而已,想要真的将匈奴压下去,如同上一世舒云所做的那样,直接将他们融入到汉人之中,那么,别的不说,中原起码要再增长两倍以上的人口,另外呢,还得有个二三十万匹的战马,才足够消耗的。
而在这之前,舒云琢磨着,还是先用经济手段,拖住匈奴人的脚步才行。
事实上,比起冒顿的继承人老上单于,冒顿呢,其实是缺少足够的战略眼光的,冒顿就是个典型的武夫,缺少足够的政治智慧,匈奴人跟着他,虽说一统了草原,但是实际上呢,并没有占到多少大的便宜,而等到老上单于的时候,他先是干掉了月氏人,掠夺了月氏的财富,又将匈奴的影响力扩散到了西域那边,这才真的奠定了匈奴的根基所在。
没办法,比起啃上一口,不光沾不到多少油腥味,还要崩掉一口牙的汉朝来说,其实还是西域那边的小国更好欺负一点。而西域那边的财富和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的匈奴人的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别的不说,在从汉人这里得不到什么技术的情况下,西域那边源自于希腊文明的一些技术文化最后其实有一部分,是落到了匈奴人手里的。
而舒云呢,已经打算提前想办法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