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面的莲灯明明灭灭,流向天际,徐瑜和谢如锦穿行在人流之中。
宁州观莲节多有青年男女相识,互诉情意。徐瑜和谢如锦并肩走着,初时还有些尴尬,后面也就坦然了。
走到一处买莲花灯的摊位,摊主是个寡言沉默的汉子,手中雕刀不停,他身旁的妻子忙活着卖灯,摊主偶尔抬起头找寻妻子,找到了便低头憨憨一笑。
“想放灯吗?谢大人?”徐瑜问。
谢如锦偏过头来看徐瑜,又看了一会儿摊主夫妇,从怀中掏出铜钱,上前说道:“一个莲花灯。”
“两个。”徐瑜也挤到谢如锦旁边,说道,然后将自己手里的铜钱放到谢如锦的手里。
“我不用……”谢如锦皱眉道。
“一起吧,你看他们都是一人一个。”徐瑜笑着示意河边亲密的一对对男女。
谢如锦没有再说什么,付完钱,两人一人捧着一盏。观莲节的花灯灯芯中空,里面可塞入一张纸条,或许愿,或衷肠,皆可写在上面。徐瑜从包袱中取出一支细笔,在纸上写了几句,卷成细卷,塞入灯烛内里。谢如锦也写完了,正在岸边等着徐瑜一起放灯。
花灯被河水带着流向下游。
“徐娘子,你写了什么?”谢如锦问。
“许愿以后不被身边这位谢大人记失职薄,升职加薪,平安到老。”徐瑜自然不可能说实话,随便说了一些搪塞过去,反问:“大人呢?”
谢如锦神色认真地说道:“不能说,许愿这种事情,说了就没法实现了。”
……听大人这言下之意,以后还要被记失职簿啊。
徐瑜后悔,应该换句话搪塞小谢大人的。
“月光堂堂,照见吾乡,吾乡寂,灶中凉。高楼危危,孤燕难回,燕难回,独涕泣,此生不过南北江。”
谢如锦和徐瑜听见歌声,同时回头。
“这是……”谢如锦凝眉,望着歌声传来的地方,念着牌匾上的字:“沁珠楼?”
这童谣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楼上抱着琵琶弹拨的歌女面带愁容,正倚窗远目向南。
这首童谣被刑部案卷说成是有谋反意图是因为灶为无腿之桌,即为卓如卿的卓,灶中凉的意思就是,卓如卿并非忠于北燕。而燕难回句则是暗指北燕军队无法南下征赵。
徐瑜觉得刑部解释得很扯,但鉴于刑部这两次案卷写得都很扯,徐瑜也懒得说什么了。
谢如锦拿起包袱对徐瑜说:“我们去问一下。”
走到沁珠楼下,被老鸨来来回回扫视了十几遍才得以放行,徐瑜和谢如锦被领到楼上的雅间,之前临窗唱歌的那位歌女被小厮引来,端坐在桃红柳绿的屏风后。
“月光堂堂那首歌,你从哪里学来的?”谢如锦问道。
“只是一首不知名的小曲罢了。”屏风后歌女似乎在调试着琴弦,时不时发出试音声。
“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谢如锦冷声问道。
试音声暂停复起,歌女沉默不予回答。
谢如锦站起身。
“大人息怒,这首曲子只是奴某日临窗看风景时听见有小儿嬉笑打闹,口中念着这几句,因此学来谱成曲,闲时唱两句解闷。”
“能问一下,你是南朝出身吗?”徐瑜问了一句。
屏风后默然许久,回答道:“忘了。”
又接着说道:“奴自幼在这沁珠楼长大,小时的事,都记不大清楚了,只记得有年黄河泛滥,奴随父母避难,半夜起解时被掳走,而后便被卖到了此地……”
“你叫什么名字?”谢如锦问。
“原名忘了,现在奴叫翠雪。”